029-6886298815353605866
热门关键词:
膜分离技术作为现代水处理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,凭借其高效、节能、环保等优势,在饮用水净化、工业废水处理、海水淡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一、微滤(MF):基础屏障的物理过滤
微滤膜的孔径范围为0.1-10微米,主要依赖筛分机制截留悬浮物、细菌(如大肠杆菌等)及大颗粒胶体。其运行压差通常为0.7bar,能耗较低,适合作为预处理工艺。
截留效率:微滤对粒径>0.1微米的颗粒截留率可达99%以上,但对病毒(如20-300nm的诺如病毒)截留能力有限。
应用场景:微滤在饮用水处理中可降低浊度至0.1NTU以下,细菌去除率超过95%;在食品工业中用于果汁澄清时,可保留90%以上的风味物质。
局限性:无法去除溶解性有机物(DOM)及离子态污染物(如钙、镁离子),需配合后续工艺实现深度净化。
二、超滤(UF):精准分离大分子物质
超滤膜孔径缩小至0.002-0.1微米(对应分子量1000-100000道尔顿),通过物理筛分和表面吸附双重作用截留蛋白质、胶体及部分病毒。其操作压差提升至1-7bar,需更高能耗。
截留性能:对分子量>10kDa的大分子有机物(如腐殖酸)截留率超过90%,但对单价离子(Na⁺、Cl⁻)几乎无截留作用。
经济性:超滤系统在市政供水中的吨水处理成本约为0.3-0.5元,较传统砂滤工艺降低20%。
典型应用:医疗废水处理可去除90%以上的病原微生物,符合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。 海水预处理与反渗透联用时,可延长RO膜寿命30%-40%。
三、纳滤(NF):选择性分离的多功能膜
纳滤膜孔径约1nm(对应分子量200-400Da),兼具筛分和电荷排斥效应,对二价离子(如Ca²⁺、SO₄²⁻)截留率高达90%-98%,但对单价离子(如Na⁺)脱除率仅为20%-80%。运行压力提升至3.5-16bar,需中高压驱动。
脱盐效率:对硫酸镁(MgSO₄)的截留率可达95%以上,而对氯化钠(NaCl)仅为40%-70%,这一特性使其在硬水软化中极具优势。
能耗对比:纳滤的能耗约为反渗透的50%-70%,例如处理苦咸水时,纳滤吨水电耗为1.2-2.5kWh,而反渗透需2.5-4kWh。
色度去除:某地表水厂采用纳滤后,色度由30 Pt-Co降至5 Pt-Co以下,且无需添加化学氧化剂。
放射性物质处理:对镭(Ra²⁺)的截留率超98%,显著降低地下水放射性风险。
四、反渗透(RO):极致精密的脱盐技术
反渗透膜孔径<0.1nm,仅允许水分子通过,几乎完全阻挡溶解性盐(脱盐率>95%)及分子量>100Da的有机物。其运行压力随进水盐度变化,苦咸水处理需5-20bar,海水淡化则高达50-84bar。
脱盐能力:复合RO膜对海水(TDS 35000mg/L)的脱盐率可达99.7%,产水TDS<500mg/L,满足WHO饮用水标准。
成本分析:全球海水淡化项目中,RO技术占比超65%,吨水成本已降至3.5-6元,较蒸馏法降低60%。
咨询热线
029-68862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