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9-6886298815353605866
热门关键词:
每年夏季,高温环境对反渗透膜系统的稳定运行构成严峻挑战。运营人员需重点关注温度升高引发的膜性能变化、污染加剧及结垢风险上升等问题。
一、高温对膜系统的直接影响
1. 脱盐率下降与通量失衡
当膜组进水温度从常规的20℃升至35℃以上(极端情况可达40℃),反渗透脱盐率会显著降低。温度每升高5℃,脱盐率下降约1.5%-2.5%,直接影响产水水质。
与此同时,温度升高会导致一段膜元件产水通量增加20%-30%。通量激增虽短期提升产水量,但会加速膜表面污染物的沉积,进一步缩短化学清洗周期。
2. 运行能耗与压差变化
高温环境下,膜元件运行压差增速较常温条件提高40%-60%。以某海水淡化项目为例,夏季膜组压差从1.0bar升至1.8bar仅需2周,而冬季相同工况下需4周。压差快速升高可能导致膜元件不可逆的物理损伤。
3. 微生物污染风险倍增
夏季RO前置水箱或开放水池水温常维持在25℃-30℃,为细菌繁殖提供理想环境。水温每升高5℃,细菌增殖速率提高3倍以上。未加强杀菌的膜系统在夏季运行时,生物膜污染导致的压差上升速度较其他季节快2倍以上。
二、结垢倾向的评估
1. 温度与结垢指数的关联
当进水温度从5℃升至35℃时,Davis结垢指数(反映碳酸钙沉淀倾向)从1.85升至2.39(某项目软件模拟),结垢风险更高。
2. 通量分布不均的隐患
高温下前端膜元件通量增幅显著(可达30%),导致浓水侧盐浓度局部升高,如超出阻垢剂适宜范围,最终会引发无机结垢。
三、系统性解决方案
1. 数据标准化
采用标准化工具(膜厂家提供)可消除温度、压力波动对运行数据的干扰。膜组标准化后出现异常时,及时启动化学清洗程序。
2. 药剂的及时调控
夏季细菌滋生频繁,非氧化性杀菌剂(如DBNPA)建议采用脉冲式投加(如每2天1次,浓度50-100ppm),可抑制生物膜形成。
高温高盐条件下,考虑所选用阻垢剂的适用性,根据厂家建议及时调整阻垢剂种类及投加量。
3. 预防性清洗与设备维护
当标准化压差增加超过15%时,需立即进行化学清洗。同时,需定期检查传感器等设备,避免高温导致的误报警停机。
咨询热线
029-68862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