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9-6886298815353605866
热门关键词:
地下水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,常因地质条件含有过量铁、锰元素,导致水质浑浊、金属味重,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目前主流的除铁除锰方法包括氧化过滤法、药剂氧化法及碱化法等。
1. 氧化过滤法
氧化过滤法以空气或化学药剂为氧化剂,通过曝气、催化反应及过滤去除铁锰,分为自然氧化法与接触氧化法。
(1)自然氧化法
自然氧化法通过曝气引入氧气,使溶解态Fe²⁺氧化为Fe³⁺并生成Fe(OH)₃沉淀,再经石英砂滤池拦截。其反应式如下:
溶解氧需求:按公式[O2]=0.14a[Fe2+] 曝气时间:需1-2小时,pH需提升至7以上以加速反应。
该方法氧化速率慢,需大型氧化池,占地成本高;对Mn²⁺去除效率低(需pH>9),实际工程中极少单独用于除锰。
在北方某水厂采用自然氧化法处理含铁量5mg/L的地下水,曝气池停留时间1.5小时,滤速8m/h,最终出水铁含量降至0.1mg/L以下,但锰残留仍达0.5mg/L,需后续深度处理。
(2)接触氧化法
接触氧化法利用天然锰砂 或人工锈砂的催化作用,在滤层中同步完成吸附与氧化。其优势在于反应速率快、工艺流程简化。
除铁时曝气仅需充氧(pH>5.5),Fe²⁺经催化氧化为FeOOH (羟基氧化铁);除锰时需曝气排CO₂以提高pH至7.5,滤料表面MnO₂催化Mn²⁺氧化为MnO₂·nH₂O。
设计时滤速控制8-10m/h时,铁去除率>98%;锰砂吸附容量:天然锰砂(MnO₂含量>35%)对Mn²⁺吸附量可达15mg/g,再生周期达72小时。
该方法在铁锰共存时,需分层滤料设计(上层除铁带+下层除锰带),避免锰泄漏;若原水Fe²⁺>2mg/L,需二级过滤(一级除铁+二级除锰)。、
南方某地下水厂采用二级接触氧化工艺,原水Fe²⁺=3.2mg/L、Mn²⁺=1.8mg/L,经分级曝气与锰砂过滤后,出水铁锰含量均<0.05mg/L,运行成本较自然氧化法降低30%。
2. 药剂氧化法
药剂氧化法通过投加强氧化剂(Cl₂、KMnO₄、O₃)快速去除铁锰,适用于高浓度或复杂水质。
(1)氯氧化法
氯气将Fe²⁺、Mn²⁺氧化为高价态沉淀,反应式如下:
理论投氯量:1mg/L Fe²⁺需0.77mg/L Cl₂,实际需增加20%-30%;Fe²⁺氧化在pH=5即可完成,而Mn²⁺需pH≥7.5。
该方法可结合锰砂催化,可减少氯耗并提升效率。某实验显示,pH=7时,投氯量1.2mg/L可使Mn²⁺从1.5mg/L降至0.02mg/L,滤后水浊度<0.5NTU。
(2)高锰酸钾氧化法
KMnO₄氧化能力极强(E⁰=1.695 V),适用于高铁高锰水质,反应式:
理论上1mg/L Fe²⁺需0.94mg/L KMnO₄,实际受有机物影响需增加至1.2-1.5倍;pH=7时,Mn²⁺氧化仅需10-30秒,沉淀效率>95%。
该方法成本高昂(KMnO₄单价约20元/kg),仅推荐用于小规模或应急处理。
(3)臭氧氧化法
臭氧(O₃)为最强氧化剂(E⁰=2.07 V),反应无二次污染,但设备复杂、能耗高:
臭氧投量2mg/L时,Fe²⁺、Mn²⁺去除率均>99%;
3. 碱化沉淀法
碱化沉淀法是一种通过调节水体pH值,促使溶解态铁离子形成碳酸亚铁(FeCO₃)沉淀的除铁技术。相较于传统氧化法生成的Fe(OH)₃胶体,FeCO₃结晶颗粒更大、更易过滤,可显著降低滤池负荷并延长过滤周期。
该方法向含铁水中投加石灰(CaO)或氢氧化钠(NaOH),去除CO₂以提高pH值(通常需提升至8.5-9.0),促使Fe²⁺与HCO₃⁻结合生成FeCO₃沉淀;若水中残留Fe²⁺,需进一步曝气氧化为Fe(OH)₃,并通过沉淀过滤去除。
石灰投加量:每降低1mg/L CO₂需投加1.5mg/L CaO,pH提升至8.5时,Fe²⁺去除率可达90%;在pH=8.8条件下,FeCO₃沉淀速率比Fe(OH)₃快3倍,滤速可提高至12m/h;
某矿区地下水处理项目(含铁量12mg/L)采用碱化沉淀法,吨水药剂成本仅0.15元,出水铁含量<0.3mg/L。
该方法沉淀物密实度高,滤池反冲洗频率降低30%-50%;适用于高碱度(HCO₃⁻>100 mg/L)地下水,无需复杂曝气设备。
但该方法对Mn²⁺去除效果差,需结合其他工艺;pH调节需精准控制,过量投碱易导致管道结垢。
4. 生物过滤法(铁细菌氧化法)
生物过滤法利用铁细菌的生物氧化作用,将Fe²⁺转化为Fe³⁺氧化物沉淀,兼具高效性与环保性,尤其适合低浓度铁锰共存水质。
铁细菌通过胞外酶催化Fe²⁺氧化为FeOOH,并吸附于菌体表面形成生物膜;细菌代谢消耗水中溶解氧和有机物,间接提升氧化还原电位,加速铁锰沉淀。
该方法采用多孔石英砂或锰砂为载体,比表面积需>500m²/m³以促进细菌附着;滤速控制在5-8m/h,反冲洗周期15-20天,避免生物膜过度脱落。
当原水含铁量1-2mg/L时,生物滤池对Fe²⁺去除率>95%,Mn²⁺去除率>80%;铁细菌在pH=6.5-7.5、水温15-25℃时活性最高,氧化速率达0.8mg Fe/(L·h);
德国某地下水处理厂采用生物过滤工艺,原水Fe²⁺=1.8mg/L、Mn²⁺=0.6mg/L,经生物滤池(滤速6m/h)处理后,出水铁锰含量分别降至0.05mg/L和0.1mg/L,吨水运行成本仅为0.08元。
该方法环保优势显著,尤其适合分散式供水或生态敏感区域,但需精细化管理。启动周期长(需2-3周培养生物膜);高浓度铁(>5mg/L)会抑制细菌活性,需前置预氧化处理;滤池堵塞风险较高,需定期反冲洗(气水联合冲洗效果最佳)。
总结:接触氧化法与氯氧化法为现阶段主流工艺,兼顾效率与经济性;臭氧法适用于高要求场景,碱化法则可作为辅助手段优化整体流程,生物过滤法适合分散式供水或生态敏感区域,但需精细化管理。实际工程需结合水质参数、处理规模及成本预算综合决策。
咨询热线
029-68862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