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9-6886298815353605866
热门关键词:
反渗透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多种化学与物理损伤,直接影响膜元件的性能及使用寿命。
一、氧化损伤(不可逆破坏)
氧化是导致膜元件脱盐层永久失效的主要原因。当膜表面接触强氧化性物质(如游离氯)时,脱盐层聚合物结构被破坏,产水脱盐率显著下降。某石化企业因预处理环节未精准控制次氯酸钠投加量(实测余氯浓度达1.2mg/L,远超0.1mg/L安全限值),导致反渗透膜脱盐率在3个月内从99.5%骤降至85%,直接损失膜元件更换费用120万元。
活性炭过滤器吸附失效是另一风险点。某电子厂因活性炭使用周期超18个月(设计寿命12个月),滤后水余氯浓度突破0.6mg/L,反渗透系统产水电导率在10天内上升50%。
清洗管路交叉污染问题同样值得警惕。某制药企业超滤与反渗透共用清洗管道时,残留次氯酸钠进入反渗透膜,造成整组膜元件报废,单次事故损失超80万元。
需特别指出,市场所谓“氧化膜修复技术”效果有限。实验数据显示,经化学修复的膜元件初始脱盐率可恢复至95%,但运行30天后再次降至90%以下,无法替代新膜。
二、胶体与有机物污染(压差上升与生物滋生)
胶体与有机物污染会显著增加系统运行阻力。当进水胶体污染指数(SDI)超过5.0时,保安过滤器滤芯更换周期从3个月缩短至15天(某造纸厂案例)。一段膜元件前端易截留污染物,导致进水压力升高20%-30%。
此外,有机物为微生物繁殖提供营养。研究显示,当进水COD>30mg/L时,生物污染风险指数提升3倍。某乳制品企业因未有效控制有机物,膜表面生物膜厚度达200μm,产水菌落总数超标的10^4 CFU/mL,引发产品召回事件。
三、微生物污染(季节性爆发与厌氧环境风险)
微生物污染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。温度20-35℃时,细菌繁殖速度提升5-8倍(某市政水厂监测数据)。某化工厂夏季反渗透产水微生物超标率高达40%,冬季降至5%。
需警惕过度投加还原剂(如亚硫酸氢钠)引发的厌氧环境,当ORP值低于-200mV时,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可激增100倍,加速膜元件生物污堵。
四、PAM过量投加(不可逆污堵)
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(PAM)过量投加会引发连锁污染。某污水处理厂案例显示,预处理PAM投加量超3ppm(推荐值0.5-1ppm)时,超滤通量下降70%,保安过滤器寿命从6个月减至1个月。
反渗透膜表面因静电吸附作用形成凝胶层,常规酸碱清洗仅能恢复60%通量,需采用特种表面活性剂组合清洗(成本增加3倍)。
五、无机盐结垢(浓缩效应与清洗难点)
结垢风险与系统回收率直接相关。当回收率达75%时,二段末端膜元件浓水侧离子浓度可浓缩4倍。某海水淡化项目因未有效控制硫酸钙饱和度(LSI>2.5),3个月内碳酸钙结垢量达1.2kg/m²膜面积,酸洗后产水量仅恢复至初始值的82%。
对比试验表明,采用树枝状聚合物阻垢剂可使硫酸钙结垢速率降低90%,且单吨水处理成本节省0.15元。但硫酸钙结垢时间较长才发现,将难以清洗
硅垢处理尤为困难,某光伏企业反渗透系统因进水SiO₂浓度达60mg/L导致结垢严重,碱洗后硅垢残留率仍超40%,最终需更换膜元件。
咨询热线
029-688629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