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9-6886298815353605866
热门关键词:
天然水中的硬度和碱度是反映水质特性的重要指标。硬度主要指水中钙离子(Ca²⁺)和镁离子(Mg²⁺)的总浓度,而碱度主要由碳酸氢根离子(HCO₃⁻)决定。这两者的关系直接影响水中溶解盐类的组成,进而反映水体的化学特性。根据两者的浓度比例,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:
1. 碱度大于硬度(以 mol/L 计)
当水中的 HCO₃⁻ 浓度高于钙、镁离子总浓度的一半时(即 HCO₃⁻ > ½(Ca²⁺ + Mg²⁺)),表明碱度显著超过硬度。此时,钙、镁离子会优先与碳酸氢根结合,生成碳酸氢钙(Ca(HCO₃)₂)和碳酸氢镁(Mg(HCO₃)₂)。剩余的 HCO₃⁻ 则会与钠(Na⁺)、钾(K⁺)等单价阳离子结合,形成碳酸氢钠(NaHCO₃)和碳酸氢钾(KHCO₃)。
这种情况下,水中的硬度完全由碳酸氢盐构成,不存在非碳酸盐硬度(如硫酸盐或氯化物形式的钙、镁盐)。此外,碱度与硬度的差值对应钠、钾的碳酸氢盐浓度,这部分多余的碱度被称为“负硬度”或“过剩碱度”,代表水中存在未被钙、镁消耗的额外碳酸氢盐。
2. 碱度等于硬度(以 mol/L 计)
当 HCO₃⁻ 浓度恰好等于钙、镁离子总浓度的一半(即 HCO₃⁻ = ½(Ca²⁺ + Mg²⁺))时,钙、镁离子会全部与碳酸氢根结合,生成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。此时,钠、钾离子无法形成碳酸氢盐,而是与硫酸根(SO₄²⁻)或氯离子(Cl⁻)结合,生成硫酸钠(Na₂SO₄)、硫酸钾(K₂SO₄)、氯化钠(NaCl)或氯化钾(KCl)等中性盐类。
在此情况下,水中既无过剩的碱度(负硬度),也无非碳酸盐硬度。硬度和碱度完全匹配,说明钙、镁的浓度恰好被碳酸氢根中和,其他阴离子仅与钠、钾结合。
3. 碱度小于硬度(以 mol/L 计)
当 HCO₃⁻ 浓度低于钙、镁离子总浓度的一半(即 HCO₃⁻ < ½(Ca²⁺ + Mg²⁺))时,水中的钙、镁离子无法全部被碳酸氢根中和,剩余部分会与其他阴离子(如硫酸根或氯离子)结合,形成非碳酸盐硬度。根据钙、镁的比例差异,此情况可进一步分为两种类型:
(1)钙硬水(Ca²⁺占比高)
若钙离子浓度较高(½Ca²⁺ > HCO₃⁻),则碳酸氢根优先与钙结合生成碳酸氢钙,而剩余的钙离子会与硫酸根结合形成硫酸钙(CaSO₄)。同时,镁离子由于未被完全中和,会以硫酸镁(MgSO₄)形式存在。此时,水中有明显的非碳酸盐硬度(如硫酸钙和硫酸镁),但镁的碳酸氢盐(Mg(HCO₃)₂)完全不存在。
(2)镁硬水(Mg²⁺占比高)
若镁离子浓度较高(½Ca²⁺ < HCO₃⁻),则碳酸氢根首先与钙结合生成碳酸氢钙,剩余部分再与镁结合生成碳酸氢镁(Mg(HCO₃)₂)。未被中和的镁离子则会形成硫酸镁(MgSO₄)。这种情况下,水中既存在镁的碳酸盐硬度(Mg(HCO₃)₂),也存在镁的非碳酸盐硬度(MgSO₄),但钙的非碳酸盐硬度(如硫酸钙)完全消失。
无论哪种情况,只要碱度小于硬度,水中必然存在非碳酸盐硬度,而钠、钾的碳酸氢盐(如 NaHCO₃)则完全消失。
总结分析:
通过对比硬度和碱度的关系,可以明确水中的盐类组成及其来源:
碱度>硬度:水中的钙、镁均以碳酸氢盐形式存在,并伴有钠、钾的碳酸氢盐(负硬度)。
碱度=硬度:钙、镁的碳酸氢盐完全中和,其他盐类由钠、钾与硫酸根或氯离子结合形成。
碱度<硬度:必然存在非碳酸盐硬度,具体组成取决于钙、镁的浓度比例。
咨询热线
029-68862988